古人把人才分为三个等级
在《晏子》中,把人才分为三个等级: “ 夫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
“ 难进而易退”,最上等的人才难以出来做官、难以被举荐,但是很容易被罢退,辞官而去。因为他们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出来做官、不做官,都不是为了自私自利,“ 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他看到国君确实有德行,有愿望把国家治理好,让社会安定,他就出来 帮助、辅佐,像诸葛亮,要刘备“三顾茅庐”才能把他礼请出来,这是最上等的人才。
“ 易进而易退也”, 中等的人才很容易出来做官,但也很容易被罢退。因为他无论是进是退,都是看时节因缘。古代读书人,“ 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如果有君主赏识他、重用他,他愿意辅佐君主把国家治理好;如果看到君主没有德行,就隐居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论是进是退,完全看缘分。
“ 其下易进而难退也”,最下等的人才很容易举荐出来做官,但却很难罢退。因为他出来做官,就是自私自利、升官发财而已,为的是个人的名利,所以他很踊跃地出来做官,但是要把他罢退的时候,就难上加难了。
有些地方,学习西方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人才,而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是最下等的人才,很容易出来做官,但却难以罢退。最多选拔的是中等的人才,但是要选上等的人才,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礼记·月令》中,季春三月要做什么?“ 开府库,出币帛,聘名士,礼贤者。” 国君要打开府库,取出财币缯帛,聘问名士,礼敬贤者。 圣王要治理天下,必须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主动访求人才,知人善任,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才能垂拱而治。
“ 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只有几个字,但实际在生活中落实起来,确实是难上加难,必须要有非常明智的君主出现,才能做到选天下之至贤。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