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汗刚死,忽必烈争夺大位关键时刻为何执意南下?证明确实厉害

Connor 火币网 2022-10-04 686 0

撰文/赵立波 18岁那年忽必烈的父亲托雷离世,丧父之痛让忽必烈迅速成熟起来,在复杂的草原内部锤炼了他的意志和应变能力。“及长,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尤善抚下”。【1】犹如战场的雄鹰一般,忽必烈继承了祖父辈们的最大长项,应了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质朴哲学。除了战场上的勇武外,忽必烈与其他蒙古后裔不同的是,他更善于学习,并能跳跃出蒙古人的思维,形成了性格豁达,目光长远的见识。他热衷汉族优秀皇帝们的往事,尤其是喜欢听李世民在成就大业时选拔四方人才,讲论治道终成大业的事迹。

一、远征大理让他战功显赫,不屠城,不妄杀则成就了他此后招揽四方的重要口碑。 经出现多重危机。为此他“思大有为于天下”,经常“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通。”【2】其兄蒙哥汗即位后,忽必烈迅速得到重用,让其领漠南蒙古及汉地民户,开府于漠南金莲川。于是,金莲川幕府成了当时人才汇集的地方,一大批学者、名士、宰辅之器、将相之材,都被忽必烈收纳账下,成就了此后大元的软实力基础。一、战功赫赫,忽必烈成了自成吉思汗后蒙古最善战的战神,其战绩直逼祖父。 1252年,蒙哥汗命令忽必烈远征大理,这是忽必烈总领漠南后承担的第一项重大军事活动。远征大理,从西南包抄夹攻南宋控制的长江中游,遂成为经略南宋战略计划的一部分,而且是与征服吐蕃相辅相成的部分,可知这次出兵大理的战略意义非同寻常。另外雄踞西南三百余年的段氏大理国,此时国势衰微,给了蒙古军发动远征的契机。在出征的当晚,忽必烈与部下宴饮,他的参谋姚枢给他将宋太祖派遣曹斌攻取南唐不杀一人的故事。第二天清晨赶路时,忽必烈兴奋地在马鞍上向着姚枢喊:“汝昨晚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3】

展开全文

二、攻打南宋成了忽必烈角逐大汗位的最大优势,由此奠定大元帝国的最初雏形。 1258年的二月春寒陡峭,蒙哥汗决定渡过黄河,拉开了亲征南宋的序幕,至此曾经繁花似锦的大宋王朝彻底被推进悬崖边上。双方激烈战争持续一年之久,蒙哥汗对南宋的侵略遭到重创,停止了对钓鱼城的进攻,转而向南攻打重庆,在转移营地途中,蒙哥汗猝然死亡,由此全面开启了忽必烈的时代。忽必烈收到蒙哥汗猝死信息时他正在进行渡江,有人建议立即北归谋取大位,忽必烈此刻表现出超高的定力水平:“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返?”【8】在汗位出现空缺之际,忽必烈的决定无疑是最明智的。原因是蒙古人最尊敬的就是战场上的英雄,而这也成为他角逐汗位的最大资本。此后忽必烈在与南宋激战数次未能破城后,接受双方议和。不久忽必烈与其弟弟阿里不哥分别在开平、和林先后自立为大汗。由此导致了双方四年之久的大内战,最终以忽必烈全胜而告终。

三、忽必烈历史名片上的多个“第一”,让他缔造了大元软实力。 纵观忽必烈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不难发现,作为成吉思汗继承者和大元的缔造者,其一生的功业主要建设至少可以概括三个“第一”。少数民族君主统一和治理南北的第一人;创立并实施“内蒙外汉”二元模式,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推动者,第三者是忽必烈对13、14世界的中国及亚洲积极历史作用的集中体现,甚至是他可以与唐宗宋祖、忽必烈媲美的君主。 五千年的历史中,统一中国南北汉族的皇帝很多,但是少数民族皇帝统一南北的却非常少。忽必烈成功结束了中国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完成了新的大一统。这正是魏孝文帝、耶律阿保机、海陵王、成吉思汗等人未做到的,这也是他超越其他几人的地方。“古之一统,皆名浮于实”,而忽必烈的大一统“实协于名。”做到了“六合通风,九州共贯”【12】

四、朱元璋全面继承了元朝遗留下的版图,对元朝皇帝称赞有加。 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令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忽必烈 甚至朱元璋承认蒙古人的统治曾经是“正统”,而他是这一正统的合法继承者。对此,他这样说:“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他数次强调元朝虽然官吏多有鱼肉百姓,但是统治秩序比较好:“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最后朱元璋说“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这句话可以作另外一番解读,大元给朱元璋留下了赫赫版图,“北越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18】而这些都是忽必烈的全部遗产,从而衍生出一个崭新的大明王朝,从这点上来看,这份家业和大礼包对于朱元璋来说实在是太大了。 注释: 【1】:《元史、世祖本纪》一。 【2】:《元史》,卷三,《世祖本纪》一。 【3】:《元文类》卷六十《中书左丞姚公神道碑》。 【4】:《元史》卷一百二十一《速不台传》。 【5】:《元文类》卷五十八。 【6】:《史集》余大钧、周建奇译本,第二卷,第265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 【7】:《雪楼集》卷五《平云南碑》。 【8】:《元史、世祖本纪》一。 【9】:《元史》卷四《世祖纪一》,卷七《世祖纪四》。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00页。 【11】:《元史、世祖本纪》。 【12】:《至正集》卷三十五《大一统志序》。 【13】:《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刘秉忠列传》。 【14】《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商挺列传》。 【15】《元史》,卷一百六十,《高鸣列传》。 【16】《元史》,卷一百六十,《李昶列传》。 【17】《明太祖实录》卷三十。 【18】《元史》卷58《地里志》。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