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6岁画像被印上人民币,曾靠低保度日16年,如今过得怎样?
“奶引,这个钱上的少女好像是你啊!”
石奶引被朋友的话吸引,拿起桌上的一元人民币看了看,着实吓了一跳,还真的是自己。
她和朋友都很迷惑自己的画像怎么会在人民币上?
她拿着这张人民币,仔细观察着,上面印的似乎是自己十五六岁时的样子。
石奶引摸了摸脑袋,慢慢回想起多年前有一个陌生男子给她画过这幅画像,原来,那竟是为了印在人民币上。
1987年这版人民币正式发行,9年后,石奶引才知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她如今又过得怎样呢?
1978年3月,16岁的石奶引和朋友一起去镇上赶集,街道两边摆着各种售卖摊位,让人眼花缭乱,此时一个摆着刺绣针线的摊位一下吸引了石奶引,她站在那里一直欣赏着那些精致的刺绣,不愿离去。
但她没有想到的是,此时也有一双眼睛发现了她美好精致又充满异域风情的面庞。
石奶引突然感觉有人拉了一下她的衣角,扭头看到,一个陌生男子面带微笑向她问道:“姑娘,能为你画一幅画吗?”
石奶引感到很惊讶,但她发现对面的男子并无恶意,看起来十分和善,也就没有忍心拒绝,点头答应了。
只见这个男子拿起画板和画笔,并请石奶引站起来,用侧脸对着他,摆好姿势后,男子便认真画了起来。
展开全文
很快,这幅画就画好了,看着自己的作品,这个男子会心一笑,当然他还拿给石奶引瞧了瞧,石奶引也很满意地对他竖了个大拇指。
一声道谢,一声告别,男子便离去了。
那么这幅画之后为何会出现在这版人民币上呢?
原来给石奶引作画的男子正是当时我国著名肖像画家侯一民。
1977年,我国当时已经发行了三版人民币了,但因为纸币面额满足不了人们的正常需求,所以组织上决定制定第四版人民币,而这项任务就交到了侯一民手中。
我国是个有着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所以组织对人民币的设计提了最重要的一点,在人民币上一定要体现出我国民族团结这一特点,还要具有代表性。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侯一民决定亲自走进少数民族聚居区,他认为,只有深入感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才能画出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就在那个集市里,侯一民一眼就注意到了正在低头专心看绣花的小姑娘石奶引,她挽着头发,戴着她们民族标志性的头饰,看起来十分温婉动人。
尤其是她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不用说话,就能俘获人心的感觉,一颦一笑间,无不透露着她们民族的昂扬质朴。
于是就有了为她画画的一幕,但石奶引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继续快乐地逛着集市,做着自己的事情。
那么,这件事情为石奶引之后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吗?
石奶引出生于贵州省从江县庆云乡寨锦村,是一个侗族姑娘,家中还有六个兄弟姐妹,作为家中老大,石奶引从小就非常懂事,父母很少为她操心。
由于家中十分困难,石奶引在14岁时就已经学会织布、染布做一些漂亮的衣服来换取银子补贴家用。
心灵手巧的她还长着一副漂亮的面容,经常吸引别人的关注,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她为“侗寨一枝花”。
1987年,第四版人民币面世,人们稀奇地瞧着新版人民币到底长什么样子,和之前有什么区别,很多人看完都感叹到确实很有中国特色。
画家侯一民看见自己设计的人民币画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也非常开心。
他在设计之前,其实去过很多地方,一直想要寻找自己心目中那独特的女性之美,而石奶引的一颦一笑,刚好显现出最纯真的质朴之美。
新版人民币的发行,让大家一眼看出来纸币上印的是少数民族的女子,而侗寨人对自己家的头饰自然是十分熟悉的,在看到画的是自己族人时,他们也感到很开心。
可是看着看着,他们就发现上面的女子很是熟悉,仿佛在哪里见过。
后来有一天,石奶引去朋友家中做客,刚好桌子上摆着几张一元人民币,朋友越看越觉得像石奶引,便激动说道:
“奶引,这个钱上的少女好像是你啊!”
石奶引很是疑惑,拿起桌上的一元人民币看了看,确实吓了一跳,那上面还真的是自己。
朋友用一口他们本族的方言,好奇地问道:“怎么回事?你的照片怎么跑这上面去了?啥时候照的?”
她被朋友的一连几问,搞得很是晕圈,自己也很迷惑这是怎么一回事。
她拿着这张人民币,仔细观察着,上面印的似乎是自己十五六岁时的样子。
石奶引摸了摸脑袋,慢慢回想起多年前有一个陌生男子确实给她画过这幅画像,原来是为了印在人民币上。
虽然石奶引的头像印在了一元纸币上,但这对她的生活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因为家里条件很差,还有五六个弟弟妹妹要养,石奶引除了每日放羊干活,还要给家里人做饭,也因为吃喝都成了问题,没过多久,她就嫁人了,之后从未离开过贵州这个偏远的小山村。
她的丈夫是同乡的男人,由于常年在外务工,石奶引就只能待在家里打理家务,长年累月劳累下,她美丽的面容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岁月打磨过的沧桑感,她的手也再不是那双织布绣花时的纤纤玉手,上面爬满了褶皱。
婚姻并没有给石奶引带来好的物质生活,甚至因为太过贫穷,一度评上了低保户。
据村长石华科说,石奶引一家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属于贫困对象,国家的补贴算是给这个贫困家庭增加了些许保障。
但后来,村里有几人考上了大学,就把低保指标优先给了考取大学的困难家庭,低保户的名额没了,一家人的生活更加穷困潦倒。
即使看到自己曾经登上过一元人民币的印章封面,多年过去,在她的心中留下的也只是对自己年轻时的感慨罢了。
不过也因为常年生活在大山里,石奶引勤劳朴实的性格依旧如初,对于这样的决定,一家人也表示很理解:“娃娃读书很重要,我们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只要大家努力,都会好起来的。”
夫妻二人的生活虽然很艰辛,但她却很知足,每日勤勤恳恳地劳作着,尽心打理着他们的小家。
又过了几年,石奶引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她就是那个印在一元纸币上的侗族小姑娘。
她的事迹还被有心人透露给媒体,媒体得知后,立即刊登在了报纸上,这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想要来大山里一睹石奶引的芳容。
也因为媒体的报道,有人以为石奶引生活富裕,还写信寄给她,希望得到这名“人民币女孩”的资助。
其中有一位来自山西芮城县的一个男同志,不止写信,还给石奶引寄来了自己的各种证件和贷款贫困证明的复印件,目的是希望“名人”石奶引能够资助他。
但他想错了,石奶引恐怕比他还要穷呢,和所有写信求助的人一样,石奶引没有给他回信,也没有向他提供的银行账户转钱,因为她根本无力去资助这些向她求助的人。
虽然不能为这些写信的人提供帮助,但石奶引还是把信好好地收了起来,偶尔翻出来,让识字的儿子念给她听,然后叹口气默默说道:“要是有能力,我们肯定帮助他们。”
石奶引的生活虽然过得清贫,但她却很乐观,就算再困难,她都能微笑面对,慢慢地,随着人民币更新迭代,时光也带走了少女的美好模样,石奶引逐渐不再受到大家的关注。
但幸运的是,一项针对她的帮扶正在进行。
前几年,经过媒体发酵,石奶引再次在网络上翻红了,她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也有很多人了解情况后想要帮助她。
慢慢地也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政府部门派了脱贫攻坚小组去了她居住的地方帮助她脱贫,扬州大学副教授凌裕平就是其中一位。
凌裕平前往贵州考察时,见到了这位一元纸币上侗族少女原型人物石奶引,看到老人生活得很是艰辛,心中不忍,便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石奶引一家过上好日子。
2017年,凌裕平教授在果园基地忙碌着,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马上挖几棵桃苗和梨苗带到从江县,希望这些果树可以引种成功,帮助老百姓提高经济效益。”
因为石奶引所住的地方在大山里,交通很不方便,如果要带上一些给地方上的农资,还有到地方开展工作,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可能会更加方便一些。
于是,从扬州到从江,1500公里的距离,凌裕平教授开了两天车,直奔石奶引家去。
得知凌裕平要来,石奶引催促一家人早早地起了床,然后站在门口等候,等凌裕平和同行的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石奶引表现的十分激动,转身跑到厨房拿出一个大西瓜用刀切成小瓣,放在盆里招呼他们享用。
在凌裕平心中,此次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帮助他们家脱贫致富,于是到了地方后,他就直接说了自己的计划:
“我看了一下我们这里主要种植的就是水稻,等水稻收割之后,就没有多加利用了,但其实把田清一清,里面会有一些泥鳅,泥鳅在稻田里的养殖技术上应该是过关的,至于到底养多少,养什么样的泥鳅,适应性等等,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说完便指了指外面车上带过来的黄桃和苗木,告诉石奶引,打算在石奶引家的地里进行引种。
凌裕平介绍说,这种黄桃在市场上每公斤均价在20元左右,之后试种成功,每亩净利润可以达2万元。
不仅如此,凌裕平在当地油茶园走访期间,他了解到茶农们还在采用传统耕作技术,立即从车上拿出剪刀,教大家通过修剪来提高产量。
他说:“整个平面,太阳晒得到。太阳一晒到里面,里面就能开花结果。每个空间结构要求立体性。”
后来怕大家听得不是很明白,他还在当地开展了知识讲座,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授给这里居民相关农业知识。
后来他还将养泥鳅事宜也提上了日程,凌裕平联系到了扬州的一家爱心企业,给石奶引运来了三万泥鳅幼苗,收到消息的当晚,石奶引一家上下高兴的欢呼鼓舞。
这一切都让石奶引觉得像在做梦一般,从未想过还有这样幸福的一天。
但由于没有接触过相关养殖,石奶引刚开始还是有些手忙脚乱,但凌裕平一遍遍耐心地给她讲解着,直到石奶引完全理解为止。
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一切的努力在此时都是值得的。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石奶引一家在泥鳅养殖和果树的种植已经初具规模,开始走向盈利。
后来贵州媒体记者针对当地的脱贫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面对媒体,石奶引激动地说道,自己的泥鳅每年都可以赚5000元了,果树也都有了上万元的收入。
这跟他们家以前的收入相比,简直是有了质的飞跃,觉得日子更有盼头了,当地的村民也都觉得很开心,因为石奶引得成功,证明这些扶贫项目都可以进行全面发展了,到时候,整个村子都能脱贫致富了。
这两年的养殖和种植过程,也让石奶引熟练掌握了许多专业的农业知识,她毫不吝啬地全部讲与村里人听,在多方努力下,从江县庆云镇再也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了。
如今大家再提起石奶引时,已经不提她是曾经一元纸币上的小姑娘了,早已换成了“侗寨农业一把手”,只要有人问到关于泥鳅和果树种植相关的问题,石奶引总是神采飞昂,滔滔不绝,眉眼间依旧是那个活泼灵动又质朴的小姑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