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经历疫情和教育双减、39个亿定增融资泡汤,但一季度复苏
第一,中公教育经历的黑天鹅事件:疫情和教育双减政策波及、39个亿定增融资泡汤了,导致现金流短缺
中公这个票,与其说涨不说是私募的一次豪赌,在5元左右的价位持续吸筹到达20亿左右配合连续涨停,使低筹码布局消失,然后盘整继续上行到达15元左右位置放量陆续出货在23位置解套陆股通,差不多除过费用成本这波私募盈利不会低于150%,为明年积累人气;但是还要看韭菜情绪能不能点起来,360开始都不怎么看,结果涨起来大家都去看了。
中公教育遭遇的只是疫情和双减,却很难解释他现在的处境。首先疫情影响的是所有行业,比如说比教育更受疫情负面影响的应该是旅游吧,但是我们发现旅游股在疫情期间并未那么受伤,且从事后分析,中公所在的职业教育培训并未被疫情严重影响到,中公教育股价崩盘,疫情影响不应该是最大的罪魁祸首;然后是双减政策影响,这个政策的出台的确是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冲击,教育行业所有的企业也都在劫难逃,然而,我们去仔细研究政策时会发发现,双减针对的是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这些(比如新东方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并非职业教育培训,相反,国家其实是支持和鼓励职业教育培训的,双减政策本身并不能构成中公教育狂跌的最大因素!
上市公司定增的背景是这样的,疫情期间经济困难,国家也知道,于是放宽二级市场的定增融资,允许上市公司通过定增的方式直接输血,用以缓解经营压力。比如我们熟悉的万达电影,首富折戟沉沙之后,万达电影即使商誉减值多到可以超过很多小型上市公司市值的程度,但是依然获得了几十亿的定增额度,可想而知,这个定增对于这个时候的上市公司来说有多宽松,又有多香!
假设受疫情和双减影响,中公出现现金流短缺(现金流是真的短缺),获得定增融资的话,中公大概率是能躲得过去的!因为此次定增融资的额度是39个亿,足够中公应对所有危机了!最最关键的是,证监会发审委已经批了!批了!!批了!
但是为什么都已经批了,却要撤掉呢?这个时候就发现了一只非常离谱的黑天鹅!中公是2021年8月份就获得了批准,但是2个月后,协助中公完成定增的中介机构:北京天元律师事务所因为牵涉到其他上市公司的案件被调查,因而受到牵扯,被发审委中止审查,定增变得遥遥无期!
原本疫情不暴发,按照中公以往的业务模式,一年赚个几十个亿,应该还是不成问题的,毕竟考公的人数依然有增无减。但是疫情以来,很多地方的公考时间被打破了,很多考生的计划被打破了,原本的财务收费模型也就被打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发生了很严重的挤兑行为:大比例退费问题!这个大比例退费的源头其实是一款助学贷款产品,名字叫理享学。是中公早期推出的一款助学产品,原理很简单,就是可以让考生贷款上课,贷款上课也没问题,问题出在中公的业务模式:不过退费!
展开全文
解释起来就是,你报了中公的班,如果你没钱,中公可以让你贷款,如果你没考上,中公可以给你退费!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心想,还有这好事?这不是妥妥的羊毛么?上!这款产品也是中公借壳上市的利器,因为这款产品的存在,中公可以完成三年的业绩对赌,完成资本市场的华丽转身!
18-20年原本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到了21年,问题就大了。20年应该是大量的贷款报名的学生,造成中公在20年扩充了教师队伍,管理成本增大。然而21年的疫情一影响,原本预期当中应该增加的新报名学生,以及原本预期当中的通过率没有达成,于是发生了大面积的退费行为(我猜是不是贷款求学的很多人放弃了考公,回家躺平了),大面积的退费形成了中公21年的现金流大量流出!
疫情这只黑天鹅是这样子影响了中公的:20年疫情暴发--考公人员暴增--考公人员大量使用贷款以及使用不过包退的产品;20年考公人员暴增--中公扩编教师队伍--中公的管理成本上升;最后21年双减,报考人数受到了一点影响。于是乎,中公减少了收入,增加了支出,然后又发现有大量的退费产生,直接挤兑了现金流,就此暴雷!
疫情的爆发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黑天鹅,通过影响20-21年的各种环节,让加了金融工具的中公尝尽了苦头!妥妥的负向黑天鹅!
第二,中公教育是私募基金持仓前十,中公教育是私募基金一季度持股数量第二多的公司
从持仓市值来看,截至一季度末,私募基金对33股持仓市值在10亿元以上。其中,对贵州茅台、海康威视、紫金矿业的持仓市值过百亿元,依次为299.22亿元、184.29亿元、113.41亿元。
从持股数量来看,紫金矿业高居榜首,持股量达到9.15亿股,其持有方为高毅资产邓晓峰管理的3只私募基金——晓峰2号致信基金、晓峰鸿远集合和晓峰1号睿远。中公教育、ST大集分列第二、第三位,持股量分别为6.67亿股、5.57亿股。永辉超市、雅戈尔、海康威视、晋控电力持股数量在4亿股以上。
一季度报显示,中公教育是私募基金持仓前十名的。
第三,中公教育2023年一季度环比增长108.7%,实现扭亏为盈,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已达8.05亿元,复苏了
【中公教育:股东拟减持不超1%公司股份】中公教育公告,股东拓牌私募基金拟减持不超过1%的公司股份。中公教育市盈率(TTM):亏损;总市值:311.45亿;市盈率(动):320.39;中公教育如果要翻倍,需要多大的收益才能扛起600-700-800亿的市值!和市盈率。一季度才2000万的利润。现在最多是困境反转,但还没全面复苏和发展。
中公招生正常,运营正常,经营成本下降,疫情放开 线下招生生源充足!这些全都是利好!大股东借来的钱全用于还账以及还一部分学生费用,没有润,没有机构或者银行催债,都足以解释抵押的资金用途!至于学生的欠款 中公确实在落实分期退费!而关于口碑,中公教育的口碑应该是有 报名中公并考上公务员的 上岸率决定,而非老学员的退费!铁打的机制 流水的学员,只要中公上岸率高 课程品质好,学员就愿意报名,它就还是业界龙头!参考疫情前中公股价,到7块是稳稳的!到10块以上是可以冲一冲的!!!
后续接力看好的两大板块,教育和算力。先说教育,教育板块其实一直有相关股票在走,比如之前的佳发教育和鸿合科技,上周四周五整个板块在学大教育几个板的带动下已经整体启动了。周末财经会议的第二个重点就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教育也被着重提及。现在教育在双减跟疫情的双重打击下已经是跟之前游戏和传媒一样的低位板块了,随着国外ai教育持续发酵,国内政策加持,教育后续潜力也不小。
教育这块毕竟是固定的底层逻辑,新东方好未来A股没有,虽然业务面不一样,从中公的业务体系来讲,是很务实的头部。说白了这只股的地盘太大了,不然想涨分分钟,毕竟才5块多的价格,前几天不就是被人7-8万手压着死活不给涨上去嘛。淡定。
中公教育新的增长点这个,实在不好判断,对于这样一家企业,度过眼下的难关之后,需要有新东方这样的战略魄力才行,考公的基本盘还是比较稳的,但是不足以持续增长,理想状态是尽快拓展职业教育培训,现在职业教育是一个很大的痛点,做很大跨度的转型我倒不觉得眼下能办到,这个需要很深入的了解管理层的思路才行了。
市场份额恢复的本质在于中公品牌,只要他财务上能缓过来,搞市场的话,目前小的这些团队是没有办法抗衡的。所以我倒不考虑得用什么办法,都已经上市公司了,能人辈出,连攻城掠地的办法都没有,他们也就白生存了。当然这些都是屁话,核心还是要看李永新是不是能够把人才留下来。
中公教育此前深陷亏损泥潭一年多之后,4月27日晚间披露的一季报让大家松了口气: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8.8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30.28万元,同比增长105.24%,环比增长108.7%,实现扭亏为盈。另外, 随着经营形势好转,截至3月底,中公教育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已达8.05亿元,3个月增加了111.29%。
点个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