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打投疯狂撒币,解析饭圈背后的资本推手
最近的一条追星求助帖让我大受震撼。发帖人家中只有两万存款,TA却拿出三四千为偶像打投,母亲还等着这些钱开春买种子。这条帖子引发网络热议,#饭圈集资量力而行#也因此登上热搜。
近两年来,以集资乱象为首的“非理性消费”似乎已经成了指向追星降智的重要证据。今天这期视频我想跟大家聊聊集资这门生意,饭圈为什么要集资,集资乱象又真的是因为饭圈人均脑瘫吗?
01
首先,集资是舶来品,据说最早是从日韩饭圈传来的。
以韩团为例,粉丝集资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个。第一,为了榜单数据。在国外,艺人发专辑后,通常会去三大台的音乐节目进行宣传,每一期节目会综合考量艺人的各项数据来决出“一位”,也就是第一名,这是国民度、人气和商业价值的三重认证。
那么这个“一位”有没有可操纵空间呢?当然有。
大家可以看这份榜单,“一位”的四项考核标准中,音源和销量尤为重要,尤其是对男团来说,销量就是命脉,销量分基本上都占总分的65%以上。
展开全文
前段时间,国外女团blackpink的朴彩英发了一张专辑,目前销量超过44万张,其中,中国粉丝所有渠道的销量加起来超过30万张,金额高达2500万。不愧是大国粉丝,这消费能力厉害如斯。
就国外团体而言,中国这边的后援会通常会给粉丝开两个打钱链接,一个是运回链接,一个是不运回链接。运回,就是我打了钱,专辑要从国外运回来发给我,第二种就是我打钱,但不需要运回,后援会视情况处理,可以在国外捐出去或者送给路人等等。
很显然,后面不运回的集资链接就是亏本买卖,单纯为了销量好看。
02
因为每个月新星榜能成功搬到内地榜的,只有前三名。评测维度有五个,其中,阅读人数、互动数、爱慕值,三个维度有很大的操纵空间。
说得直白一点,多花钱买有效账号、做数据,就能极大提升搬家的成功率。
300万什么概念?二线城市一套房,一线城市付个首付都绰绰有余了。但在饭圈,300万却能轻轻松松打水漂,隔着屏幕我都心疼。
有人可能好奇,饭圈集资怎么就这么容易,这钱怎么说有就有?其秘诀之一是激发粉丝的攀比心理。
目测整个节目的集资体量过亿不是问题。每一场battle都是粉丝团建,是增强饭圈凝聚力的过程,这种火热的氛围有点像高考前的百日誓师,我见过有些粉丝,因为battle成功,表示“太燃了”、“燃哭了”,还有人在东拼西凑完成集资目标后,会感叹自家“满门忠烈”。
可想而知,这么燃的集资battle不可能打个钱就完事了,想要赢还得有战术上的比拼。
其中,最重要的是插旗和拔旗的活动。旗就是flag。在集资battle的过程中,通常会有富婆粉丝出来立flag,即插旗。
粉丝们为了做到富婆的要求让富婆履行承诺(拔旗),便会不遗余力地去互动,筹谋更多的集资。
我有一个朋友,饭韩团多年,她说,这些所谓的氪金大粉,其实有一部分是后援会安排的“演员”。
因为插旗拔旗的过程,既能把整个场子炒热,把集资的氛围搞起来,又能从实际上激发粉丝们的集资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还有就是在超话和豆瓣里虐粉,排名高的就说自家可能被祭天,排名低的就疯狂卖惨打鸡血,反正为了催钱各显神通。
内娱的应援就更夸张了,粉丝在应援中的创意足以完爆4A公司。比如王俊凯的18岁成人礼。其中一个站子,在南纬60度,命名了18颗星星,这些星星连线起来可以组成WJK的王俊凯首字母,为了让王俊凯能观察到这些星星,他们还送了一个天文望远镜。
如果是活动应援,国外艺人那样的下午茶、咖啡车远远不够,奢侈品和金条才能镇场。
像上快乐大本营这种大节目,应援团队需要分析主持人、导演的喜好,送上得体的礼物,比如张云雷某一次上快本,粉丝给五位主持人一人准备了一个10克的金条,给何炅送了一支万宝龙的钢笔,给了谢娜一顶Fendi的限量款帽子等等。
如果每一周的嘉宾都稍微有点人气,那么快乐家族光是礼物就能收到手软。由于有各种各样的应援名目,各家粉丝日常也需要集资,有专门的存钱罐链接,以备不时之需。
03
适度消费也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在集资的整个产业链中,饭圈不光养活了视频平台和社交软件,还带出了一批追星平台,桃叭、owhat、摩点等等。
其中,桃叭已经占据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它成立才不过两年。他们相当于充当了一个中转平台的功能,可以降低后援会跑路的风险,与之相对的,是集资需要给他们交1%的保护费,也就是手续费,以后专门出一期给大家讲讲追星平台这门生意。
但问题是在集资的过程中,狂热的氛围让部分粉丝陷入了一种比交智商税更可怕的消费陷阱。
很多人开始变得扭曲,为了催集资无所不用其极。大多数时候,只有花了钱,并且花足够多的钱,你才对一件事一个人有话语权。
至上励合的成员张远就有一位粉丝,追星的时候只吃馒头榨菜,用光了蚂蚁花呗,生日不舍得过,衣服不舍得买,但还是因为集资少在群里被排挤,最终愤而脱粉。
在金额巨大的情况下,渡边麻友在总选举中却大幅度落败,粉丝让吧主拿出用钱明细,结果吧主卷款跑路,据说诈骗金额高达千万,这也是“喜提海景房”这个梗的由来。直到现在,所谓大粉和后援会卷款跑路的成本都非常低,只要道歉辞职就行了,粉丝找都找不到人。
可以说近三年来,集资乱象愈演愈烈,而今年的选秀季更是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前段时间,余景天后援会因为集资没达到目标惩罚粉丝,被网民网评抓住,随后57个粉丝后援会被关闭或禁言。
狂热的集资,本质上是粉丝在追求一种消费认同,寻求并建构自己存在的意义。有学者从生产角度出发,认为这实质上是资本控制粉丝社群的手段,也就是常说的饭圈PUA。
如今,饭圈脑瘫四个字已经成了政治正确。诚然,饭圈是有相当多的不理性因素,但需要站出来为集资乱象负责的应该是资本。
所谓的榜单、数据,也是资本生产的产品,那你这个产品出现了副作用,对社会有负面影响,总不能只怪消费者吧。
就拿前面“微博搬家”那个事来说,如果微博不搞这个机制,还会有这么多事吗?所有疯狂的消费,本质上都是因为稀缺。
当然,资本对集资乱象那真是喜闻乐见的,毕竟直接受益人嘛。
总之,这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饭圈脑瘫”四个字还不足以给嗜血的资本洗白。
那么问题来了,被说了这么多年的饭圈难道不知道这些套路吗?事实上,饭圈比谁都清楚,甚至前面我说的所有套路,都是她们自己总结出来的。
我曾看到这样的一份自我剖析:
有时候会觉得追星族所有的爱与恨都是自我意淫,我们所倾注的都是真实存在的吗?到底是他引导我们还是我们在不停去塑造一个美丽的幻觉?又常常因为遥远的连接和抚慰,突然发觉没有偶像的自己会失去所有关于爱的火种。
因为现代人的孤独和软弱,东亚三国携手并肩为自己创造所有物,设定规则,制造展览,捧高他们,贬低他们,留下一些人,分手很多人。我....无法想象自己怎么在一个缺少爱抖露的现代活下去。我的人生时间线甚至能够清晰地以正在喜欢哪一位明星做分割,从而回溯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
偶像对我来说是固定生命的螺丝,是这个巨大世界里无处施展爱的人们的收容所。
面对资本以爱之名的围猎,有的人及时止损,有的人次次妥协,最终表现出了一系列的降智行为。
也许你无法完全理解这种狂热,但仔细想想,饭圈的狂热不过是今天各个圈层的一个缩影。极端的性别对立不是一种狂热吗?二极管思维不是一种狂热吗?大举报时代下的党同伐异不是一种狂热吗?
以至于经常有人发问,明明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人都还挺正常的,怎么一上网就被各种奇葩气到失智。这些同饭圈乱象一样,在虚拟与真实之间架起了一道帷幕。
我非常喜欢的心理学up主武志红老师也说过,这些狂热、极端的心理根源都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即人们倾向于从自身以外寻找解释自身命运的理由。
也许正如《狂热分子》中所说的那样:尽管人们会为千差万别的“神圣事业”赴死,但其实说不定,他们都是为同一件事情而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