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模式?教师退出方案,行政岗不在清退范围,引人思考

众所周知,师范专业向来是报考热度较高的方向。而且受到体制外就业环境的影响,公办学校的教师岗位显得更受青睐了。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杭州、内蒙古等地的中学以高薪吸纳清北名校生的招聘门槛。但就在大家以为教师既稳定又体面时,宁波的考核方案,打破了“铁饭碗”。

劣币驱逐良币模式?教师退出方案,考核范围引人思考

“教师退出机制”虽然目前只是个别城市的方案,但很多业内人推测,这或许只是一个开端。绝对的“铁饭碗”会越来越少,教师加入更多竞争和淘汰方式,是时代趋势。

就像普通企业一样,就算被录用之后,员工也需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业绩效果,不然就被其他人替代。这样可以避免“混工资”的现象,让大家更认真地工作。

对于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或者师风存在问题的老师,会予以清退。初衷是良好的,所以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但是看完具体考核范围,却引起不少讨论。

不少教师开始担忧,原因并非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没信心,而是担心起了“人情世故”。网上有人用“劣币驱逐良币”来形容,它本来是经济学的术语。

现在被很多人用在职场里,比喻原本价值高、有能力的员工,反而因为各种原因被挤走;最后留下的反而是能力差的。这自然跟管理风格和考核标准有直接关系。

展开全文

我们看看宁波“教师退出”方案中提及的基本方式,原来考核业绩的对象是一线教学岗位的老师。行政岗位,没有教学任务的管理岗位,则并不在“退出”的范围。

其实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清楚,一线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教育及升学率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而考核标准中,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师风”。

但具体说来,这是由学校里的领导来评价,不是由学生打分。到底什么算是“不能胜任”的评价标准,这就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如果能力强但不善于跟领导拉关系,“良币”也会清退。

行政岗不在清退范围,可能引起以下弊端

很多教师感慨,平时为了职称评定,同事里尚且“激流暗涌”。以后涉及到去留的问题,为了保住饭碗,争抢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这种内卷未必是在教学上。

行政岗位不在被清退的范围,首先可能使一些教师主动争取调到非教学岗位。而行政岗位又很有限,部分工作任务并不需要多么强的专业技能。

这时由谁任职,就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哪位领导对人事安排说的算,自然容易被老师们拉关系的“香饽饽”。

其次,老师想保住工作,最主要的心思可能从教学换成职场关系。因为评定老师工作能力和师风师德,把握在领导手中。

大家就不得不把自己跟领导的“交情”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送礼现象增多的话,对于保证整个学校的公平程度,肯定是有影响的。

而这种氛围下,真正教学出色、关心学生的教师,无法获得现实的认可。如果连饭碗都岌岌可危,他们在教育事业上的情怀就可能动摇。

而对人事调动和教师评比负责的领导,能否保证公平、公正地对待下属,反而缺少监督。只辞一线教师、不辞行政岗位,弊端很难忽视。

教师行业少些人情世故,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

也许任何单位都存在人际关系,就算教师这种靠知识吃饭的职业,实际上也存在很多职场规则;学生最认可的老师,未必是学校最认可的。

教师引入更多竞争本来是要筛选出消极怠工的一类,但考核范围和具体的标准,却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如果人情世故占主导,确实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希望教师行业的评价模式,可以找到一种公正的方式。让一线老师的工作中,少些人情世故,他们才能更专注地对待教学,把更多耐心留给学生。

这样不仅仅是对同学们负责,从长远角度看,也更利于学校的发展。如果对教师的工作考核夹杂人情世故,非要跟上司关系好才行,那么留下的员工反而能力不是最出色的。

家长的眼睛是雪亮的,长期下来学校的升学率和口碑将受到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源有限,当学生和家长不再认可,学校的留存也会成为问题。

【话题】你认为如何保证公平呢?

评论